close
民國22年的閩變...

我之前看紀錄片,提到所謂「民初黃金十年」時的動亂有諸如九一八事變、剿共、寧粵分裂,還有一個---民國22年的閩變。閩變是什麼啊?有沒有人知道這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好像跟共產黨的暴動有關是嘛?更新:Alex和柯達都回答得很好,不知道該選誰...投票吧
閩變又稱福建事變,發生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原本在福建參與剿滅共產黨紅軍的廣東系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在蔡廷鍇、蔣光鼐、陳銘樞、李濟深等人帶領下,在福建發動反對蔣介石中央的兵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由於得不到各方支持,次年1月即被蔣介石以優勢兵力擊敗。各高層領導人出走,十九路軍被繳械後解散收編。 起因及經過 閩變的「主角」十九路軍最前身為粵軍第一師。1926年粵軍第一師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四軍,李濟深為軍長,陳銘樞為當中第十師的師長,蔣光鼐為副師長、蔡廷鍇為屬下團長。北伐中第四軍屢有戰果,第十師亦擴編為第十一軍。後來第十一軍參加1930年的中原大戰,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及閻錫山,改編為十九路軍,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之後十九路軍亦參加了第三次圍剿紅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十九路軍調防上海,同時蔣介石受壓下野,南京政府由廣東派系主持,陳銘樞任京滬戍衛師令。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本派陸戰隊登陸上海。十九路軍奮起迎戰抵抗,因而成為聲名大噪的抗日軍隊。後來日本多翻增援;蔣介石復出後,國軍亦派出中央軍共同作戰。最後事件以外交談判解決,第十九路軍從上海撤下,並被調到福建剿共。蔣光鼐同時兼任福建省主席。最初十九路軍在福建與紅軍作戰取得勝果,佔據部分的紅軍跟據地,但後來與彭德懷的部隊交戰開始失利。十九路軍陷於兩難局面,蔡廷鍇等將領在前線與共黨展開和談,並取得停火。 同時陳銘樞從歐洲回中國,於6月聯絡桂系李宗仁、陳濟棠等,商議另立「人民政府」對抗南京國民政府,但未得實則支持。蔣介石得到情報,派林森到福州游說蔡廷鍇等人不果。11月20日,閩變正式爆發,在福州的「生產人民黨」及「中國第三黨」舉行「中國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決議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更改國旗為上紅下藍,中嵌黃色五角星,同時廢止國民黨。並推李濟深、陳銘樞、陳友仁、蔣光鼐、蔡廷鍇、黃琪翔等為政府委員。之後即與江西共產黨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簽署協定,停止軍事對抗和開始經濟合作。22日「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佈成立,以李濟深為政府主席,陳友仁為外交部長,改年號為「中華共和國」元年。 閩變成立的福州政府,未能得到國民黨內其他勢力的支持。桂系對十九路軍另立中央後即與共黨和解,亦未曾明言主張抗日的立場感到不悅,即通電不表支持。陳濟棠接受蔣介石中央的收買,亦不支持閩變。宋慶齡表示事發前未聞其事,胡漢民亦大表反對。同時福州政府亦得不到中共的真誠合作。中共當時正出現毛澤東為首的毛派及王明為首的國際派之間的權力鬥爭。12月5日,王明為首的中共中央發表聲明,指福建政府是「非人民的,仍是不革命的」,並指「一切想在革命與反革命中間取第三條路者,必然失敗」。 同時蔣介石即調八個師的陸軍入閩,並以空軍、海軍配合攻擊。十九路軍迅速潰散,五個軍之中的四個在陣前倒戈投降中央。大部被一年前在上海一二八抗戰時並肩作戰的中央軍繳械。中央軍最後在1月13日進入福州,中華共和國政府成立不足兩個月即瓦解。21日,十九路軍餘部通電擁護中央,閩變正式落幕。蔣光鼐、蔡廷鍇、陳銘樞、李濟深等人則逃至香港。十九路軍的番號取消,部隊亦被分散收編。
閩變的背景:北伐後,中國的內戰並未因此而停歇,由於編遣會議對於軍隊縮編的歧義,各方軍閥又再次展開了一連串的內戰。雖然,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獲得勝利,但他的主要對手們(西北軍的馮玉祥、晉綏軍的閻錫山與新桂系的李宗仁)其實力卻沒有就此消失,在華北地區,馮的舊部仍掌握了冀、魯等省;閻錫山雖然下野,但其晉綏軍仍握有山西地盤;至於桂系雖然部隊瓦解,但李宗仁、白崇禧卻仍舊能捲土重來,重新掌握廣西軍政,並且與日漸疏離中央的廣東陳濟棠聯手組成了廣州國民政府,造成了寧粵分裂之局。與此同時,日本侵略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滿洲,一連串的事件,導致了中日軍方零星的小衝突,然而在雙方均不願擴大事端的狀態下,中國國土並未因此受到損害。然而,918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少壯派破壞了這樣的「默契」,侵佔了滿洲。之後,日本入侵中國的步伐便加速了。滿洲之後,熱河、冀東,甚至於整個華北,日軍對這些地方的入侵也日益增加。而,此時,蔣汪合作的南京國民政府卻決定採取姑息退讓的政策,以避免中日全面的開戰。然而,反蔣的各派軍人,往往就以蔣介石不願抗日為口實,以遂其武力割據之實,並以此指責蔣介石對他們的軍事壓迫(「安內攘外」政策中,「安內」的對象並不只有共產黨,更主要的對象就是各地的軍閥)。1932年1月,日本海軍見日本陸軍於滿洲連連得手,也躍躍欲試,於是發動了128事變。當時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蔣光鼐,便奮力迎擊。由於十九路軍的奮勇抵抗,迫使日軍不斷派出援軍,而中國方面亦派出第五軍與稅警團參戰(當時為避免落日本口實,屬於中央軍的第五軍是以偽裝為十九路軍的身份參戰)。在雙方激戰的過程中,稅警團的團長王賡卻意外為日軍逮捕,其隨身的軍事部署也隨之落入日軍之手,因此之後日軍的攻勢益加猛烈,也使十九路軍蒙受更大的損害(王賡的意外被俘,被十九路軍的軍官們視為蔣對日妥協的行動,其實這純粹是場意外。題外話,這位王賡,就是被徐志摩橫刀奪愛的可憐人,當時他情場失意,連戰場也不得意)。後,國際介入調停,於是中日雙方訂定了《淞滬停戰協定》,而十九路軍也被遠調到了福建省參與圍剿中共。閩變的過程:1933年,到了福建省的十九路軍,一方面不滿於國民政府的對日妥協,另一方面又認為此為蔣介石企圖消滅他們的毒計(將他們調到老家廣東旁,以圖十九路軍與當時半獨立的廣東陳濟棠相互火拼;或使他們在與共產黨的戰爭中被消滅),因此十九路軍軍官們對此一局勢感到不安。剛好這年,國民政府又在華北對日商定了《塘沽協定》,於是十九路軍將領便找到機會(此時,反蔣的李濟琛亦到福州運動十九路軍反蔣),以反日反蔣為藉口,於福建宣布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並且宣布改中華民國22年為中華共和國元年。同時,他們也捨棄了中國國民黨的黨籍,另組生產人民黨;放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而代以上紅下藍加上顆五角黃星的國旗(此旗剛好與日後的南越解放陣線旗幟相同)。所部部隊番號亦從國民革命軍,改為人民革命軍。這個短命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從1933年11月20日創立,不過50餘天,便為中央軍迅速解決。由於,十九路軍捨棄了中華民國國號,這是當時的創舉,但此一創舉並不為廣東的陳濟棠、廣西的李宗仁所接納,於是他們便喪失了來自兩廣的奧援。更重要的是,改國號之舉,喪失了西南反蔣政治領袖胡漢民的支持,胡漢民的意向不但決定了兩廣的態度,也影響了許多國民黨內對蔣介石不滿人士的態度。同時,在贛南的中國共產黨正盛行左傾,排拒了與國民黨各派合作的可能,於是又使十九路軍少了一個可能的盟友。此外,生產人民黨本身只是反蔣勢力的集合體,彼此內部意見不但不統一,而且有時歧異很大,難以提出一個弘大的政綱。而且,參與的政治人物並不具有政治號召力,這點就與胡漢民的不願參與有關。此外,蔣介石亦使出銀彈攻勢,分化了十九路軍的部分將領。故,等到中央軍的大軍調入福建(時因中央軍進行對中央蘇區的圍勦,故大軍雲集於贛南一帶),十九路軍便土崩瓦解了。2007-05-1019:44:59補充:本文原為我為某論壇特別撰寫,如有其他疑問,自當再行補充。參考資料:本文主要參酌相關史料(如:《蔡廷鍇自傳》、《李宗仁回憶錄》、《十九路軍興亡史》.....等)撰成。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0000016KK01769
245997C2E1740D04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